您的当前位置:标准件网 > 知识频道 > 职场指南 > 揭秘职场陷阱:假面试真培训,贷款压力背后的招聘诈骗

职场指南

揭秘职场陷阱:假面试真培训,贷款压力背后的招聘诈骗



发布时间:2024/6/7 9:36:17 点击次数:456次

 【谨防"培训"背后的贷款迷局】

  近期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警示公众,特别是求职者,要警惕各类“套路运”和“套路贷”,以防落入诱骗贷款的圈套。记者深入调查,揭露了一些企业以“高额薪资”、“内部推荐”为诱饵,诱导职场新人面试后参加付费“培训”,实则让求职者背负上贷款的不当行径。受害者不仅未能如愿就业,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。

 求职者的困惑:面试与贷款的不解之缘

 赵宁,一名毕业近一年的求职者,虽已找到新工作,却仍需为过去的一次“面试”经历付出代价。一家未曾主动申请的公司向他发出了面试邀请,面试中,赵宁被劝说参与高昂的“岗前培训”,费用高达23800元,且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通过“学易分期”申请了贷款。同样遭遇的张强勇也在未经申请的情况下收到了面试通知,最终为了快速入职以减轻家庭负担,贷款了19800元参与培训,结果培训结束后,工作依旧遥不可及。

揭秘骗术手法:高薪诱惑下的贷款陷阱

此类“招聘转培训”模式频现,黑猫投诉平台上“培训贷”相关投诉已近2.5万条。骗术通常始于诱人的高薪职位邀请,随后利用求职者的急切心理,提出“必经”的岗前培训,并口头承诺培训后的高薪就业,却不留任何书面证据。部分公司还会展示所谓的合作企业资料和成功案例,甚至采用“先学后付”的模式,进一步降低求职者的警惕性。

深入调查:合同漏洞与公司背景疑点重重

调查发现,这些实施“招转培”陷阱的公司往往自身存在问题,如法律诉讼记录众多、信誉度差,甚至经营范围并不包含职业中介服务。签订的协议也暗藏玄机,模糊贷款性质,将责任转嫁给求职者,使得维权之路异常艰难。

维权困境:证据不足,法律界定复杂

尽管教育部曾多次预警“培训贷”陷阱,但受骗者如赵宁和张强勇等人,在试图维权时,常因证据不足、合同条款含糊等原因难以立案或胜诉。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在法律层面上界定欺诈或诈骗存在难度,且即使判决退款,执行也是一大难题。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王天玉研究员提醒求职者,面对突然的面试邀请,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、辨别真伪的能力,以及财务管理,警惕任何形式的预付费要求。

总结而言,看似美好的“面试”邀请可能隐藏着深重的贷款陷阱,求职者务必保持警惕,避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陷入财务和法律的双重困境。

(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)

相关链接

最近更新

紧固件分类

螺栓 螺钉 螺母
铆钉
垫圈 挡圈 膨胀
建筑配件 工矿铁路 索具
异型件 刀具 磨具
弹簧 螺丝 光伏配件
抗震配件    

紧固件供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