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需求:我要采购
最近,《亚洲周刊》报道了富士康计划在河南省郑州市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立新总部大楼的消息,以及苹果新款iPhone16系列将继续在中国组装的信息。这些举动引发了关于“富士康和苹果重回中国”的讨论。实际上,这种所谓的“回归”更多地反映了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的增强,而非简单的地理位置变动。
此前有关“富士康撤离中国”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媒体的过度解读。作为跨国企业,苹果和富士康基于全球业务布局和成本效益考量,进行局部调整是正常的商业行为。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扬伟曾明确表示,产业多元化是常态,不存在单一供应商垄断的情况。苹果公司CEO蒂姆·库克今年3月访问中国时也强调了与中国供应链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。
围绕富士康“回归”的讨论更像是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一种较量。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商,富士康在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其动态往往被视为行业风向标。
之前的媒体报道中不乏断章取义和主观臆测的内容。例如,某些媒体声称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已经成为巨大风险”。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大的产业链优势。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最多的制造业投资,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,是因为它拥有完整的产业链、庞大的市场规模、充足的工程人才,以及高效的政府支持和社会稳定性。
富士康的例子体现了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信心。根据商务部的数据,2024年上半年,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.2%,达到26870家。其中,制造业实际使用的外资占比达到28.4%,而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的外资占比提升至12.8%。这一趋势表明,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愿意参与中国的发展进程。
未来,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,将有更多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和发展。尽管存在各种挑战,但“脱钩”和“去风险化”并非可行之路。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更多国际投资。
(来源:环球时报)